找到相关内容74篇,用时5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黄念祖:莲宗妙谛——净语三则

    ,是指六里的第六,是般若。一般所说禅定,是在前里面。两者虽都用一个禅字,可是差别极大。经教中说,如盲,般若如目。这就是说,禅定等都像瞎子要到第六才有眼睛,才能照见天地万物。《净语...不好,加之以“又不联贯”就更差了。后句不接句,念佛最重要是“净念相继”,若不联贯怎么能相继。“心不应口”,嘴里念的是...

    黄念祖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70742692.html
  • 无云晴空(2)

    受者以及施物的本质为空,并不实有,且三者不分是一体的。它不仅应用在布施,也应用在其他之上,因为只有配合着无上般若智慧,才能真正成为解脱的方法。  问:请问“生之本质即无生”这句话的意思?  答:...作观的禅修称为“解脱道”,这中间有所分别。  般若 即第六波罗蜜多,乃超越的智慧。唯有籍由般若智慧,才能成为解脱的工具。波罗蜜多就是了悟实相是超越,是离于空、有二边的,由于此等了悟将导致证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4046168.html
  • 佛法义理(3)

    波罗蜜,那肯定也完成,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。 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,观察世间,通达人、法二无我,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。如果菩萨觉悟,证得果位后,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,就得努力修学,如一些...觉悟,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,就得学习饶益有情慧,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。 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,一切善法之渊源,故又称诸佛之母。六波罗蜜中,如足,般若波罗蜜如目。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5447721.html
  • 论“方便与慧,成佛缺一不可”

    ,而在于内心是否执著。《道次第》又根据这一错误理解作了引申,深入批驳了此类观点。   引申之一:不可将善行等同于法我执(即对六的执著,主要指),因为法我执和布施、持戒是二而非一。法我执,是...地菩萨固然应修六,地上菩萨同样应修六。不同的是,地修习六是建立于妄识的基础上,而地上修习六度则是建立在胜义菩提心和无漏慧的基础上。   4、破斥于施等不分别无缘之施即圆满矣。持此观点者认为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3742511.html
  • 六波罗蜜

    肯定也完成,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。 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,观察世间,通达人、法二无我,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。如果菩萨觉悟,证得果位后,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,就得努力修学,如一些中国禅宗...被称为“眼睛”。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,就要有眼睛;如果菩萨没有智慧,在修行过程中,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,所以佛法中说“如盲,智慧如眼。”既是此意。 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,就是智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1148054.html
  • 佛学六

    误解学佛的目的。佛是觉者: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圣者,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慧。而菩萨所修行的六,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。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罗蜜,那肯定也完成,还必须完成智慧...到达目的地,就要有眼睛;如果菩萨没有智慧,在修行过程中,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,所以佛法中说"如盲,智慧如眼。"既是此意。 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,就是智慧的觉悟。身为佛弟子的我们,就是要...

    释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75020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

    意义。 ()六。指大乘菩萨从生死轮回之此岸抵达涅槃寂静之彼岸的六种修行途径,也即大乘菩萨达到涅槃境界的六种修习德目,具体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智慧。大乘佛教认为,六所包含的六种道德规范是一个整体,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持过程。由乐于布施才能持戒,由持戒才能忍辱,由忍辱才能精进,由精进才能禅定,由禅定才有般若智慧。可归结为慈悲,第六是般若智慧。慈悲和智慧、悲与智是大乘菩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651022.html
  • 《傅青主先生墨迹小楷金刚经》及其相关问题

    之说。如何达到般若,观音菩萨讲六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是基础,只有达到般若,才能妙觉圆融、无余涅槃。  《金刚经》中所阐述的般若波罗蜜是离相无住。笈多法师译经名为《金刚能断般若...一  二○○年秋,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经理原晋先生告诉我,台湾海华堂王先生新近收藏一册《傅青主先生墨迹小楷金刚经》,想了解一下有关《傅山先生墨迹小楷金刚经》的一些情况。后来王先生来电话,我们谈了...

    姚国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2351898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

    方面。慈悲是在践行上要求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,智慧是在认识上证悟宇宙、人生的真谛。悲智结合,悲智双运,是为解脱成佛的正道。大乘佛教把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的戒学、定学归结为慈悲,慧学为智慧。“六”中的...与众生。譬如,有人诸子系在牢狱,当受大辟。其父慈恻,以若干方便,令得免苦,是大悲;得离苦已,以所欲给与诸子,是大慈。如是等种种差别。问曰:“大慈大悲如是,何等是小慈小悲?因此小而名为大?”答曰:“四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04659185.html
  • 什么是智慧? ——佛教学者的见解

    如何度脱众生?佛教讲六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)是阶梯、是方法、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。第六般若,则是指引,是航向,是总舵主。所以六的核心,是般若。般若就是智慧。  再说,佛教所言智慧,又称“如实观察”,即如实观察人生,如实观察现实世界,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这样的智慧,从前中来:持戒,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,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、建立高尚的道德、提升人格力量的惟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3467799.html